美国、苏俄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

漫画作者 - 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

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在其著作《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一书中认为,在整个苏联建设时期,成就是巨大的。即使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同前一时期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立了大量的新企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都非同寻常地复杂化了;国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日常生活条件改善了;为普通公民建设住房的规模超过了西方国家;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只要提到宇航和军事工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就足够了;在科学和文化的各个领域培养了大批一流的专家,还在不久以前,西方不计其数的书中就曾写到了这一切,其作者还根本不是共产党人呢”。

  美国和苏联,是20世纪两个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一个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富国,一个曾是年轻的社会主义强国。它们是二战后两极体系和“冷战”对立双方的代表者,是共存于世的两个超级大国。然而,1991年底,曾叱咤世界风云70余年的苏联在和平剧变中倏忽消失,美国成了不可一世的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时隔不久,美国当权者尚未从自我陶醉中醒悟过来,世人已在谈论“古往今来,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强大”的同时,也指出,“它其实是一个脆弱的超级大国”。[1]美苏两国的这种跌宕起伏,实在包含着太多的经验教训供世人思考。

 一、美国的崛起及未来走向

(一)美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776年独立算起,至今才有近230年历史。但是,它却由一个人口不足300万,土地面积89万平方公里,在原英属13个殖民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弱小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拥有937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人口2.5亿以上,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32%(2001年)的超级大国。美国经济和国力如此迅速地发展,除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外,以下几方面因素是不能忽视的。

(1)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民族精神

美国历来被称为多民族国家,目前被美国公民列为自己出生地的国家和地区有156个之多。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美利坚民族形成了自己的许多特点。早在约120年前,恩格斯就曾经指出:“如果我没有看错美国人”,那么,他们“在实践上走在所有人的前面,在理论上还在襁褓之中,情况就是这样,而且也不能不是这样。此外,这是一个没有传统的(宗教传统除外),从民主共和国开始的国家,是一个比任何别的民族都要精力充沛的民族”[2](P668)。在当时,除北美原居民印第安人和从非洲贩来的黑人外,在基本上由欧洲人组成的移民中,主要是为生活所迫而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劳动者,其中许多又是反对英国国教迫害的清教徒。16、17世纪的清教教义反映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美利坚民族精神的形成起了独特的作用。清教徒们想方设法证明,努力工作就能取悦于上帝,发奋经商就能得到升华。而清教徒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对美国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上述北美移民的特点,加上他们来到陌生土地上开拓和向西进军的经历,使得美利坚民族养成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科学的求实态度,以及藐视封建传统,趋向变动革新,勇于进取和追求自治的愿望。“变动性是我们的生命”[3](P11),美国人常这样讲。而不断地变动有助于打破停滞和僵化,有助于革新。有的俄罗斯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4](P5)这些,特别就经济和内政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我们也看到一种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由于生存发展的需要,在移民劳动者中间培养了互助精神;另一方面,以商业立国的美国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又是个人主义。一方面,在美国白人中发展了民主和自由;另一方面,白人的民主、自由一开始又是以奴役黑人和屠杀印第安人为代价的。美国早期的发展就是建立在这种社会基础之上。

(2)两次革命与多次改革为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775年开始的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使得美国生产力获得第一次大解放;1861~1865年内战的结果废除了奴隶制,使生产力获得第二次大解放,从而使工业革命于19世纪80年代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从建国伊始还经历了各种社会运动和改革,其中比较突出的社会运动有19世纪末的黑幕揭发者运动,20世纪初影响深远的进步运动,二战后在60年代兴起的空前激烈的争取民权、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运动和新左派运动等。这些运动迫使美国当局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相应的改革。30年代罗斯福“新政”改革在资本主义大国中率先放弃自由放任政策,由国家直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局部改变生产关系,迅速而大规模地将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处境,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5](P1)这对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和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有一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相对稳定的宪法

美国宪法正式生效于1789年。从阶级性质看,《联邦宪法》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宪法。200多年来,包括增加的“权利法案”即前十条修正案在内,总共仅26条修正案,且至今仍然适用,在世界宪法史上绝无仅有。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只列基本原则,宪法自身随时代的演变而演变。在制定宪法过程中,在处理立法、司法、行政这政府三大部门的关系方面,代表们放弃了立法权为最高权力的欧洲启蒙思想,因为他们特别害怕较能反映下层民众意志的立法机关,因而特意在宪法中加强行政和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及所属权力。宪法中明确规定,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门相互独立,各自执掌一部分权力;但三部门中没有任何一个能不受其他部门牵制而行使自己的权利。美国这套权力分离与制衡的原则为稳定资产阶级国家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6](P49、52-53)毛泽东曾对美国等国资产阶级宪法的历史地位作过如下论述:“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革命时期,宪法就是他们那个时候开始搞起的。我们对资产阶级民主不能一概抹杀,说他们的宪法在历史上没有地位。”[7](P326)毛泽东还说过,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8](P333)

(4)一贯重视经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网罗

作为一个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对资本增殖和扩展的强烈愿望,美国很懂得加强经济这个根本。在两极格局走向解体的1991年,美国当权者和学者再次强调经济这个根本。他们说,“如果美国的经济动摇了,它的国际势力的根基也就动摇了。这样,在未来若干年美国国家的核心外交政策的优先考虑和它的国内政策的优先考虑必须是一致的,那就是加强美国的经济。”[9]

受清教等因素的影响,美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总体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自独立以来,美国一直鼓励科学和发明。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已崭露头角,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以原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电子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其发源地就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信息网络优势,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速度上,美国再次超过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美国的科技投入也无人可及。1999年,美国政府和私人研发投入近2500亿美元,超过了7大工业国中另外6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科研投入的总和。

美国成为科技强国与其广泛招揽科研人才有密切关系。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越来越重视从亚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挖掘人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字显示,1995年该国科学和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达1200万,其中72%的人员出生在发展中国家。

(5)利用战争进行扩张,膨胀经济军事实力

美国独立后,推行以战争或以战争威胁为手段的大陆政策,兼并了南部墨西哥等国大片土地,形成今日美国本土之疆域。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更给了美国崛起以重要机会。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由债务国一跃而为债权国,成为全世界金融中心和全世界财政剥削中心。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不仅摆脱了30年代严重的经济危机与萧条,而且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和整体经济水平。战后初期,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53.4%(1948年),出口贸易的32.4%(1947年)和黄金储备的74.5%(1948年),从而成为最大最富有的国际剥削者和超级大国。

(6)利用美元在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领域的霸权地位而获利

1944年8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上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规定,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把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保持固定汇率,从而使美元处于中心货币地位,起了世界货币作用,确立了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领域的霸权地位,为美国经济扩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99年美国以其占世界4.5%的人口利用了世界85%的流动资本和72%的世界储备,[10]说明美国仍然把持着世界货币领域的霸权地位。

(7)利用“冷战”推行联合与壮大资本主义力量的策略

1993年末,比尔·克林顿总统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11](P1)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几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自己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12]

美国当权者不仅利用“冷战”和苏联威胁的阴影来团结国内,还用来拉拢国外,特别是西方势力。马歇尔计划就是美国用防止共产主义颠覆和以“欧洲复兴”为名而笼络欧洲国家的“杰作”。基辛格说,从“冷战”开始,“美国选择了西方团结优先于东西方谈判的策略”。显然,“冷战”的特定历史条件,同样为美国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200多年来美国迅速崛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美国未来的走向

可以用以下一句话加以概括:美国今后在保持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的同时,国力的相对下降与全球霸权主义的衰落是发展的基本趋势。

(1)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一流强国的地位仍将维持

首先,应当承认美国实力具有全面性特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GDP的30%,军事实力、科研实力以及综合国力均居于世界前列。因此,正像保罗·肯尼迪所说:“即使美国衰落到占有世界财富和力量的‘正常’比重,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仅仅由于它的规模,美国在一个多极世界中仍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大国。”[13](P647)

其次,美国国内竞争的活力、调节机制和创新精神等对推动美国经济的作用不可低估。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创新的潜力特别巨大。此外,美国在把握如何使市场和国家机制互为补充这样一种被称为“混合经济”的模式方面,在将军事技术项目开发出的成果用于民用目的方面,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而占全美企业99%的小企业也能源源不断地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所有这些,与美国存在的文化多样性和创新传统不无关系,对今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仍将发挥促进作用。

(2)美国综合国力将相对下降

通观人类历史,强国之间常常呈现出一幅你追我赶的图景。没有一个国家从始至终都是强大的。这是合乎规律的。因为构成强国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把一切有利条件都长期垄断起来不让别国占有。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那就是一种因素在前一段是强盛的有利条件,到下一阶段却变成了不利条件。美国面临的情况也是如此。

事实是,目前由25国组成的,总人口达4.5亿,生产总值达9万多亿美元的欧盟,已崛起为美国有力的竞争者和美国霸权的有力挑战者。“冷战”的结束也使美国失去了把欧洲国家捆绑到美国战车上的“理由”。有人已经用“从美苏冷战的终结,到美欧冷战的开始”[14]来形容美欧的新关系了。

俄罗斯今天仍然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在军事上与美国相互毁灭的国家。历经了十余年的沧桑巨变,俄罗斯已步入打造国家竞争力的新阶段。

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停滞之后,正在科技等领域制定新的赶超美国的计划。

在多极格局中,中国的经济腾飞使得中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极,并且“是唯一在采取决定方面有着重大意义的自主行事的国家”。

至于国际上正在成长的一些“潜在的极”或目前是“地区的极”,如东南亚国家联盟、印度、以巴西为核心的拉丁美洲南方共同市场等,都在迅速崛起中。

总之,多极化作为一种基本趋势正在世界范围内不可抑制地向前发展。美国的绝对优势地位正受到严重的挑战,美国的综合国力将相对下降。

(3)美国全球霸权主义正在走向衰落

实现全球霸权主义是美国当权者的夙愿,这是由美国社会制度本质所决定的。随着美国实力的膨胀和过去的对手苏联的瓦解,这种霸权主义野心更加变得不可抑制。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当局滥用美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把“反恐”斗争引向服务于美国利益集团加紧向世界扩张的邪路,以至于给美国本身带来严重的后果。

首先,美国国力不堪重负。英国《金融时报》指出,美国“根本无法承担全球军事优势,先发制人的战争和国家重建这些无穷无尽的花费”。到2003年,美国政府亏空已达4000亿美元以上。目前,美国在全世界约130个国家和地区驻扎军队,其中部分直接参战。面对无休止的战斗和值勤,士兵士气日益低落。军队已不堪重负。

其次,美国正在全世界树敌。人们指出,美国面临一个比伊斯兰好战分子更难对付的敌人,“它就是反美主义”。其结果是,在军事上暂时获胜的美国,“可能先赢后输”[15]。2002年初一位俄罗斯学者指出:“2001年9月11日的惨剧完成了从苏联解体后开始的苏联后世界的形成过程。在长达10年时间里,人类已从两个国家对抗转向本质上是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就越尖锐。其采取的方式就越是残酷和无情。”[16]“9.11”事件之后三年来的事实证实了上述论断。美国当局假借美国公众的价值观,以枪炮为先导,强行输出美国式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加紧向世界扩张,遭到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2003年3月美国以捏造的伊拉克存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为由,绕开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以及2004年“虐囚事件”丑闻的曝光,更把美国以民主、自由、人权“卫士”自居的反人民的嘴脸暴露无余。

美国当局的所作所为,已引起美国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指出:“美国不会永远保持霸权地位。如果我们自傲自大,对外部麻木不仁,浪费我们的软实力,我们就会增加受到攻击的危险,卖空我们的价值观,加速我们优势的丧失”。他在2004年5/6月《外交》双月刊上说:“反美主义最近几年在增加,结果美国的软实力在下降。”“根据盖洛普国际民意调查,29国的半数以上的人说华盛顿的政策使他们对美国的看法起了相反的效果。一项欧洲晴雨表民意测验发现,大多数欧洲人相信华盛顿阻碍了反对全球贫困、保护环境与保持和平的努力。这些态度削减了软实力,降低了美国不必靠诉诸高压手段或支付报偿而达到目的的能力。”[17]美国全球霸权主义的衰落不可避免。

 二、苏联:摸索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与挫折

俄国的历史比中国短得多,但却比美国长了9个世纪。其历史经历和形成的特点与美国有明显不同。其历史大致可以从公元9世纪(882年)形成为基辅罗斯国家算起。13世纪至15世纪末被蒙古统治达240年之久。16世纪初,俄罗斯在经过长期斗争后逐步摆脱蒙古人统治,建立了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16世纪中叶以后,俄国迅速扩张。经过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资本主义生产快速增长。但直到20世纪初,俄罗斯仍然是一个落后国家。列宁指出:“总的说来,在俄国占优势的还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18](P517)沙皇政权的极端腐朽性导致沙俄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中败于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又濒于崩溃。人民的苦难达到极点。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发动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使俄罗斯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俄国的强盛创造了条件,也改写了世界历史。

(一)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1917~1953年)

十月革命成功后,苏共是唯一的执政党(左派社会革命党曾短期参加政府),因此苏联发展的得失成败,取决于苏共自身的建设及其执政水平。

列宁十分注意党的建设,他认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他最担心的是在俄国根深蒂固的专制传统影响下,民主集中制会变成专制集中制。他说:“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19](P300)

十月革命后,列宁再三强调经济建设是最重要、最困难而又远远没有完成的事业。他强调,“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20](P16)在列宁领导下,苏联实行了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转变,用“迂回的办法”,“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令人遗憾的是,列宁于1924年过早地逝世了。他的继任者斯大林,一方面在艰难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另一方面,在经济建设、党和政权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上,未能把握好列宁上述思想的精髓。

在斯大林接任党的领导后的苏联,仍在经济上和其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至1937年,苏联在短短20年内就越过了资本主义国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路,其工业排名由1913年的世界第五和欧洲第四变成1937年的世界第二和欧洲第一。1926年,苏联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是4%,1938年已占19%,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强大的工业,苏联才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法西斯,也才能在战后发展成为第二个“超级大国”。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曾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过相当影响。当1929~1933年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大危机期间,苏联经济不仅未受影响,反而不断发展。一时,“计划”一词在西方成为时髦的名词。但是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的作用,统得过死,重数量,轻质量,高投入,低效益,它的弊病在工业化高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能引起人们注意,到二战结束后就日益明显起来。

斯大林逐渐成为唯一的领袖。随着权力的扩大和消灭了反对派,党内民主严重削弱,个人崇拜开始流行。

二战结束后,世界处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中,许多西方国家藉此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突破。斯大林和多数苏联领导人却因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满,认为苏联的制度和政策都很正确,不必变革。结果苏联故步自封,未能与时俱进,在高科技迅速发展中开始落伍。

(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1953~1982年)

赫鲁晓夫执政11年(1953~1964年)期间虽然批判了斯大林的错误,但他不加分析,全盘否定,抹黑了苏共和苏联国家的历史,在国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造成了很大混乱。赫鲁晓夫一些严重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实践,如非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实际上是丑化社会主义制度),主张与美国合作以主宰世界,以及根本否认苏联和平演变的可能性,等等,也都埋下了日后向资本主义演变的根由。人们把戈尔巴乔夫称之为“二十二大产儿”并非偶然。实际上,赫鲁晓夫时代培养了一批民主社会主义的崇拜者,正是他们把一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引向了资本主义的邪路。

1964年赫鲁晓夫被赶下台后,开始了勃列日涅夫长达18年之久(1964~1982年)的执政期。他在经济方面继续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此后又陷于停滞。在政治体制方面,勃氏没有什么建树,他同样搞对自己的个人迷信,给自己颁发了许多勋章和奖章。勃氏晚期,苏联社会已陷于死气沉沉状态。然而,在对外政策上却学着帝国主义的样子,推行霸权主义,同时以远比美国为弱的实力与美国大搞军备竞赛,更使它陷入被动乃至危险的境地。当然,由于苏联几十年积累的实力和广大苏联人民的贡献,即使在这时,苏联仍然在不少方面显示出自己的力量。这些也是苏联和其他国家一些有见识的学者的共识。

美国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等在《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一书中说:“1980年,即俄国革命60多年以后,苏联成了两极世界的一极。它变成了一个拥有2.65亿人口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按照诸如人均寿命,热量摄入量,识字率等标准,苏联都已经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它给世界上许多国家提供过经济和军事援助。它也是许多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头羊,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在许多更为普通的领域,从稀有金属、无焊缝铁轨焊接机,到眼科医疗设备,它都是世界上领先的。它的艺术和运动员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加上它的华沙条约盟友,它在军事上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堪称势均力敌”。作者也指出:“无可否认的经济成就是与它的长期问题相伴随的”,“但它的成就之巨大是谁也否认不了的”。“苏联从一个乡村的、农业的国家一跃而为城市化的工业化的国家,其速度之快,历史上绝无仅有。”[21](P1~2)

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 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
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 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

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在其著作《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一书中认为,在整个苏联建设时期,成就是巨大的。即使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同前一时期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立了大量的新企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都非同寻常地复杂化了;国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日常生活条件改善了;为普通公民建设住房的规模超过了西方国家;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只要提到宇航和军事工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就足够了;在科学和文化的各个领域培养了大批一流的专家,还在不久以前,西方不计其数的书中就曾写到了这一切,其作者还根本不是共产党人呢”。

(三)走向解体时期的苏联(1985~1991年)

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正是他的所作所为成为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在戈氏担任总书记初期,还不敢公开否定社会主义,并表示希望通过改革争取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由于各种原因,经济改革难以推动,他便转向政治改革,提出了“更新”社会主义的口号。正是这时,暴露出了这位苏共“二十二大产儿”的真实面目。他全面彻底地批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否定几十年来苏联的建设成就,向人们发出一个可悲的,对(苏联)整个制度进行诅咒的信息,同时攻击苏联的“意识形态”是改革的敌人。[22](P6)提出的解决办法却是非阶级的、非历史的和非意识形态的属于“全人类共同价值标准”的“民主和人道主义”,即用所谓“全人类标准”,也就是占优势的西方标准来改造社会主义。在对外关系上,则根据所谓“新思维”,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作全面的让步。1989年12月,当一系列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颜色时,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会了面。这时,“感觉到新世纪正在来临”的戈尔巴乔夫急不可耐地向老布什讨教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是,从冷战中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23](P1)如果我们随便翻阅一些当时的西方报纸,实在有太多的关于西方特别是美国力图诱导戈尔巴乔夫的报道了。有一篇报道直言不讳地说:“向世界共产主义的领导人进行资本主义教育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但是乔治·布什渴望作这种尝试。”[24]1991年9月2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甚至说,“布什政府在过去6年里已经在莫斯科有了一支改革工作队,这被认为是美国的巨大成就。”“现在即使戈尔巴乔夫死去,改革派地位也已经更加稳固,这对美国来说是个好消息。”[25]戈尔巴乔夫果然不负布氏之望,赶在他有生之年按照美国的意愿使偌大的一个苏联彻底解体。办法是首先在改革中瓦解党的领导。1990年3月他将规定“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的宪法第6条加以废除,葬送了苏共对国家的领导地位。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他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自行解散。一个具有悠久光荣历史和世界影响的苏联共产党,就这样被葬送了。紧接着,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职务。同日,镰刀锤子红旗落地。这样,一个成立于1922年12月,曾叱咤国际风云数十年的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消失了。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在苏联解体当月的一次讲话中对戈尔巴乔夫大加褒奖。他说,瓦解共产主义的“成就可能主要归功于一个人:戈尔巴乔夫。如果没有他,我们目前正在应付的转变便不会发生”,“因为这一点,世界感激他”。[26]

苏联之兴,是由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的布尔什维克党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成功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实行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之败,则是由于它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未能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落后于时代潮流,最后被党内背叛马列主义、背叛社会主义的分子断送了。

 

 三、几点启示

(一)正确认识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从美苏两国的实践看,20世纪的生产力水平既适合于资本主义,也适合于社会主义,因此才会有两个大国的巨大进展。对于过去和当前资本主义在推进生产力方面所表现出的很强的生命力决不可低估,特别是像美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最彻底的国家。苏联过去把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看成是进入总危机后的不同阶段,我们国家也曾把当今资本帝国主义看成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都是不客观的,只会麻痹了自己。

对于从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俄国而建立的苏联和从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经过革命变革而建立的新中国而言,其所建立的生产关系同样适应20世纪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但是由于过去基础落后、底子薄,就只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起点而向前发展。任何人为地拔高社会形态,急于过渡的做法,都只能把事情引向错误的极端。但是,过去苏联有过的巨大成就,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飞跃,都说明社会主义的巨大生命力。任何否认社会主义存在理由的说教都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只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性后果。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所作所为已经使人们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正确做法是,既看到学习资本主义长处的必要性,又不忘资本主义根本性弊病,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二)人们的认识和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坚决克服教条、僵化与自满

从认识上看,美利坚民族不太注重理论而比较重视实践,而且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自发性,尽管我们并不否认资本主义也有理论存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加上美利坚民族的特点,使得美国思想传统一般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处在不断革新之中,这不能不是美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和科学体系,需要建立在反复实践与理论探索的基础之上,更加需要自觉地与时俱进。恩格斯曾经指出:“特别是领袖们有责任越来越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越来越多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言辞的影响,而时时刻刻地注意到: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布到工人群众中去,必须日益加强团结党组织和工会组织。”[27](P636)这里,核心是“科学”二字,即要以科学态度观察和研究客观事物,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苏联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十月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俄罗斯实际,与时俱进的胜利。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设的成就,同样是在先进理论指导下,以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代替了旧的俄国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兴盛起来的。它第一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各国劳动人民向往的对象和效法的榜样–“走俄国人的路”。它的国力曾威振一时,打败了横扫欧洲的纳粹德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主要贡献。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苏联还懂得“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28](P167)直到30年代,苏联都曾用租让制、半租让制(合资企业)吸收外国贷款,接受西方技术援助,招聘外国技术人员,发展对外贸易等方式,加快社会主义的发展。

但是,由于成就,苏联领导人开始骄傲自满并背上沉重的包袱,看不到或不愿承认自身存在于经济政治中的严重问题,看不到资本主义正通过改革而发展自己,加上“冷战”的形势,便大大收缩了与西方的经济关系。而自身严重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和做法以及思想与理论的禁锢,使得80年代中期的苏联社会经济发展几乎陷于停滞状态。及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干脆全盘抛弃马克思主义而向西方讨生活,这也就注定了苏联的灭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复杂局势下,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更显勃勃生机。这一正一反的经验教训值得人们认真汲取。

(三)要认真解决好制度问题

从美国和苏联的历史实践中看出,解决好健全民主制度、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等问题是极端重要的。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但是否有切合本国国情的具体制度,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美国有一部相对稳定的宪法和相应的制度,这对于美国资产阶级的长治久安是有利的。其中一些制度也确实防止了个人专断的发生。反观苏联,恰恰没有解决好适合于苏联社会主义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以至于从斯大林起都未能解决个人崇拜、个人专断的问题,造成了严重后果。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着深刻教训。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这种比较方法虽然不全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视”。[8](P333)

当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国内外正反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正在全力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内容广泛的各种民主监督制度。我们的国家正在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之路。这些改革的深远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四)必须坚持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动摇

美国是一个非常注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当它不断地鼓吹向外输出价值观时,很懂得牢牢抓住自己核心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美国学术界重要刊物之一《外交史》杂志1994年冬季号一篇文章强调,“国家安全政策包含着保卫国内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免遭外来威胁的必须的决心和行动”,而“这些价值观除了用于战胜敌人外,还成为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29]例如,有的美国学者指出,“直到今天,美国各个阶层中,到处有人宣传私人企业的优点及社会主义必定导致的罪恶;由于几代人以来,资本社会的宣传机构一直在传达这种思想,其中包括各种媒介物、学校、教会、政客以及决策者,因此我们才产生这种偏见。凡是出现对‘自由企业’的批评,经常都被视为不合乎美国格调的论点,资本主义相对地被认定是符合政治自由的唯一条件”。“‘个人主义’在美国被视为隐私权的保有,它并且代表了在生产、消费及娱乐上无需公有的一种形态。……这种‘个人主义’只不过代表一个人有‘野心’,而且被视为一种伟大的社会价值。”[30](P33、35)看来,美国在坚持和巩固自身核心意识形态特别是在坚持个人主义上,真是十分的顽强。

反观苏联的过去,他们在坚持核心价值观–马克思列宁主义上却是教训深刻的。在列宁逝世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教条主义盛行。赫鲁晓夫当政以后,在反对个人崇拜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口号下,以极不严肃的态度肆意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并且毫无根据地宣称,苏联将于80年代进入共产主义等等。理论的混乱导致实践的混乱,正好为那些早就想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人如戈尔巴乔夫之流以最有利的可乘之机。

(五)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

苏联由盛而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沾染上了大国沙文主义病毒,走上了争霸的道路。美国尽管尚未出现绝对衰落的征兆,但其穷兵黩武,大肆扩张,已使他霸权地位的衰落成为不可避免。历史规律告诉我们,无论一个国家强大到什么程度,只要它妄想奴役世界,就一定会由盛转衰,而其竭尽全力建立起来的“大帝国”,也终必土崩瓦解。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性质和过去受压迫受侵略的经历告诉我们,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永远不做超级大国。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大第6届特别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庄严宣告:“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到处欺负人家,剥削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给中国戴上一顶社会帝国主义的帽子,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31]这段话,既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的意志和决心,又反映了我国领导人对内政外交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压迫别的民族的民族,是不自由的。一个号称社会主义的国家,不管以何种理由和借口去压迫别国,就说明他们在原则上已经背叛了国际主义。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像中国这样以如此明白无误的语言,把反对霸权主义的决心昭示于世。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对自己正义的事业充满信心。

原文参考文献:

[1] (美)安德鲁·罗恩斯利:《超级大国也需要朋友》,英国《观察家报》2003年1月12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3年1月14日。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

[3] 路易斯·B·赖特:《生活在美国的边疆》(Louis B.Reiter,Life on the American Frontier),纽约,1980.

[4] 弗·索格林:《美国历史上的意识形态–从奠基者到20世纪末》(俄文版),莫斯科,1995.

[5] 参看刘绪贻、杨生茂主编:《战后美国史(1945-1986年)》,人民出版社,1989.

[6] 杨生茂、刘绪贻主编:《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人民出版社,1993.

[7]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9] (美)罗伯特·D·霍马茨:《美国力量的源泉》(Robert D.Hormats,The Roots of American Power),《外交》,1991年,夏季号。

[10] 刘元琪:《美国学者哈拉比谈美国经济的现状及前景》,《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8期。

[11] 詹姆斯·M·斯科特:《冷战结束后–在冷战后世界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James M.Scott Editor,After the End-Making U.S Foreign Policy in the Post-Cold world),伦敦,1998.

[12] 詹姆斯·福洛斯:《敌人:一个爱与恨的故事》(James Follows,Enemies:A Love-hate Story),《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1991年9月9日。

[13]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译本),求实出版社,1988.

[14] (日)冈部直明:《从“9.22”到“9.11”》,《日本经济新闻》,2004年9月6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4年9月11日。

[15] 萨罗·拉什迪:《美国和反美者》,美国《纽约时报》,2002年2月6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2年2月17日。

[16] 米哈伊尔·杰拉金:《2001年9月11日–苏联后世界结构的完成》,《21世纪自由思想》(俄文版),2002年,第1期。

[17] 约瑟夫·奈:《美国软实力的下降–为什么华盛顿有理由担忧》(Joseph S.Nye,Jr.The Decline of America’s Soft Power-Why Washington Should Worry),《外交》,2004,5/6月。

[18]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 《列宁全集》第52卷,人民出版社,1988.

[20]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1] (美)大卫·科兹等:《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2] 西尔维亚·伍德伯:《戈尔巴乔夫和苏联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的衰落》(Sylvia Woodby,Gorbachew and the Decline of Ideology in Soviet Foreign Policy),旧金山,1989.

[23] 《公报,冷战的结束》,(Bulletin,The End of the Cold War,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华盛顿,2001年秋/冬。

[24] 《真实的信徒》(The True Believer),《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1991年7月1日。

[25] 《美国的好消息》(Good News for America),《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1991年9月2日。

[26] 《美国倡议召开帮助苏联人的世界会议》,美国国务卿贝克1991年12月12日于普林斯顿的讲话。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FP-1709.

[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28] 《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

[29] 伊兰·泰勒·梅:《评论: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外交史中间的文化和性别》(Elane Tyler May,Commentary:Ideology and Foreign Policy:Culture and Gender in Diplomatic History),《外交史》(Diplomatic History),1994年,冬季号。

[30] 迈克尔·巴仑蒂:《少数人的民主》(中译本),四季出版社,1980.

[31] 《人民日报》,1974年4月10日

 

(责任编辑:颖墨)

 

РУССКИЙ